(颂歌)是近日在意大利米兰新开业的一家素食餐厅,并声称是意大利第一家“原素食”餐厅,原素食(raw vegan),不一定就是生食,但食物处理过程并不采用高温(只有四十多摄氏度),因为他们认为,温度过高,营养物质将大量流失。其品牌形象及室内设计均由当地的设计公司设计。
在欧洲,如果从各国的素食人口比例来说,可能荷兰是最高的(超过10%),但意大利米兰地区的素食人数比例超过15%。西方的素食文化的历史传承其实比中国更长,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代(公元前),当时很多哲学家(如毕达哥拉斯)就宣扬素食能够生智慧,由于很多名人都宣扬吃素,在西方,素食并没有与宗教拉上关系,但长期有一种精英气息。中国的素食形成一种普遍的佛家文化,可以追溯到梁武帝(约6世纪)颁布的《断酒肉文》号召所有僧尼都要禁绝食肉开始,不过要后来中国寺庙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发展模式后才能真正实现。在印度佛陀住世的年代,并没有提倡吃斋,因为那时的信众是采用“托钵乞食”,别人给你什么,供养你什么,你就吃什么。至今,南传佛教,如泰国、缅甸包括云南西双版纳的上座部教地区仍然采用这种制度(只是现在托钵乞食更类似于一种仪式),这些地区没有要求佛教徒吃素,日本的和尚也不吃素,甚至可以娶妻生子。
设计公司谈到了这个标志:
我们的设计理念源于一粒种子,它是自然生命循环的一部分,种子发育成植物,又来源于植物。种子也是素食的核心,所有的素食亦源于一粒种子,这是所有营养及幸福的核心要素。在室内空间中,我们在餐厅内划分了四个区域,这四个区域既各具特色,又有共同之处。一,原素食购物区是一个自助式的区域,你可以在这里买到颂歌的产品,相关书籍及品尝一些快餐食物。二,酒巴及烹调区域是厨师准备各种食材的地方。三,与传统的厨房相比,我们的厨房看起更象是一个实验室,配上一些由美国进口的机器,里外的人都可以互相看到我们如何处理食物及冷压果汁。四,餐厅区域位于餐厅较不起眼的一隅,可以任意组合的桌子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应用。
标志结构及字体的规范
这个自助购物区设计得很有特色,我特别喜欢那些旋转食材的玻璃器皿,由下方通过类似旋转阀门来自取食材,简单方便,也避免了食物的二次污染。
标志显得富艺术气息,全小写字母更强调出一种有机自然的感觉,标志主色采用黑色,而不是本能的绿色系,使品牌在整个同行中更易突出,但下方的种子,一眼望去象是水滴,其实一个象餐厅这样的标志,非常讲求实际应用的整体效果,我很喜欢整体餐厅营造出来的色调选择。
通过淡雅的不饱和颜色搭配得非常好,恕我偏激地说,不饱和颜色搭配,一直是很多中国设计人员的弱项,大多数标志都采用明度很高的颜色,甚至你都可以凭一些标志的用色猜出这个标志是在AI软件还是CDR软件做的——因为各自直接使用默认色板上的颜色。
在中国,素食馆近年越来越多,原来大多是彰显佛教色彩,这使到素食在中国带着一个强烈的标签符号。 从其名字我们都可明显看出,如什么“佛缘阁”、“功德林”等,素食与佛教这种紧密的联系,既在一定程度上推广了素食,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素食文化在中国的进一步推广。当然现在也有一些素食餐厅,主要是强调天然健康,“去宗教化”。至于发展潜力,假如你问十个人,十个人都说素食是一个很有前途的发展行业,但实际上,大部分素食馆开得不温不火,不能说惨淡经营,但相对于其它饮食品种,显得较为落寞,主要原因有几点:
一,素食文化没有回归到真正的本质上来,刚才所说的佛教标签化,有些人乐于接受,有些人并不喜欢接受,素食与佛教的过于紧密联系,也使到一些非信教的年青人并不易接受。
二,有些素食馆,会炫耀其素菜能够达到“似肉非肉”的程度,口味媲美真正的牛肉猪肉,纵观全球,也似乎只有中国人才会想到往这个方向走,这种假荤菜,也并非今人首创,中国历代都有记载,算得上是一个“中国特色”的东西,我们都知道,凡事一跟这个词搭上就变得不靠谱,这种方向,模糊及弱化了素食文化的真正内涵,对培育一种正确的素食文化有弊无益,而且,这种假荤菜为了追求口味与肉类相似,会多少添加一些食用添加剂,反变得不健康。
三,素食价格偏贵——这倒不是中国独有的,很多素食馆的价格,人均价格比普通餐馆更贵个五六成。如在中国,比较典型的有些是装修成本原因,为了营造一种梵乐飘飘佛家道场风格,雅则雅矣,但成本比普通餐馆更高,二是食材原材料及制作过程,成本也较高。由于价格较高,使到一些餐馆会主打一些收入较高的目标人群,使到成为小众消费。普通人也就偶尔去一下。
素食的本质应该是简单的:美味、天然、健康。或如爱因斯坦所云:“素食者的人生态度,乃是出自极单纯的生理上的平衡状态。” 回归到这个简单的核心,避免素食承载一些宗教、伦理道德的教化功能,才是素食文化能够进一步发扬光大的基础。我期望能够出现越来越多的色彩时尚、契合年青人审美观、价格可接受的素食餐厅——让素食成为一种很COOL的潮流,方能闪耀着其真正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