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的发展历史很长,远古人类各种形式图像的记录,已显示出人类潜意识中表现物体动作过程的欲望。 
     法国考古学家普度欧马在1962年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二万五千年前石器时代洞穴画上就有系列的野牛奔跑分析图,这是人类试图用笔(或石块)来扑捉动作的尝试。其他如埃及墓画、希腊古瓶上的连续动作分解图画,也是同类型的例子。达•芬奇有名的黄金比例人体几何图上的四只胳膊,就是双手上下摆动的动作。16世纪西方还首次出现了手翻书的雏形,这和动画的概念也有相通之处。 

     在中国的绘画史上,艺术家一向有赋予静态绘画以生命的传统,如《六法论》中主张的气韵生动,《聊斋》的《画中仙》中任务走出卷轴与人交往等,但这些大体上是以想象力来弥补实际操作的。真正使图画动起来的点睛工夫,还是从西方世界一步步发展出来的。 

     动画的故事(也是所有电影的)开始于17世纪阿塔纳斯珂雪发明的“魔术幻灯”。所谓“魔术幻灯”是个铁箱,里面放盏灯,在箱的里边开一个小洞,洞上覆盖透镜。将一片绘有图案的玻璃放在透镜后面,经由灯光通过玻璃和透镜,图案会投射在墙上。魔术幻灯流传、演变到今天,已经变成了一种放映工具----投影机。经过不断改良,到17世纪末,钟和斯桑落站了魔术幻灯的装置,把许多玻璃画片放在旋转盘上,在墙上出现了一种运动的幻象。18世纪末,魔术幻灯在法国风行起来,戏法越变越多,因为灯光的关系,影子可以互相融合,加上一些小道具,调整透镜就可以弄的满室阴气森森,鬼影憧憧。 

     到了19世纪,魔术幻灯的魅力不衰,在欧美等地大受欢迎。音乐厅、杂耍戏院、综艺场中,魔术幻灯表演仍是大家爱看的娱乐节目。由于大家爱看,便要加强娱乐性,于是出现了“活动画景”、透视画、印象强烈的巨画等。这种说故事的方式,犹如中国的皮影戏,其丰富的趣味长久地吸引着大家的注意力。 

     中国唐朝发明的皮影戏,是一种由幕后投射光源的影子戏,与魔术幻灯系列发明从幕前投射光源的方法、技术虽然有别,却反映出东西方不同国度对操纵光影有着相同的痴迷。皮影戏在17世纪,被引入到欧洲巡回演出,也曾经风靡一时,其影像的清晰度和精致感,不亚于同时期的魔术幻灯。 

     在进一步说明魔术幻灯和动画发展的关系之前,必须提到1824年彼得•马克•罗杰出版的一本谈眼球构造的小书《移动物体的视觉暂留现象》。书中提出如下观点:形象刺激在最初显露后,能在视网膜上停留若干时间。当多个刺激相当迅速地连续显现时,在视网膜上的刺激信号会重叠起来,形象就成为连续进行的了。 

     上述观念,就是作为动画基石的视觉暂留现象。而罗杰的书引起了一阵实验热,很多人针对潜在的欧洲和美国市场做了一堆动画短片,并利用视觉暂留发明了“哲学式”器物,如“幻透镜”与“西洋镜”(回转式画筒),在纸卷上画上一系列连续的素描绘画,然后通过细缝看到活动的形象。还有“实用镜”、“魔术画片”、“手翻书”,也都利用了旋转画盘和视觉暂留原理,得到了赏心悦目的戏剧效果。 

     后来,爱德华•穆布里治不断从事动作捕捉方面的实验,并有了具体的成果。自1873年开始,他拍摄了一套马在飞奔的微型立体幻影;1877年至1879年间,他更将马在奔跑中的连续照片翻直成回转式画筒的长条尺寸,将之搬上“幻灯镜”演出。他还尝试改良艾米尔•雷纳德的“实用镜”,大胆地将魔术的幻光影、西洋镜和摄影融于一体。 

     他发明的“变焦实用镜”,被称为“第一架动态影像放映机”。后来爱迪生在发明相关器材时,也受到了穆布里治的不少启发。而穆布里治拍摄的连续照片,后来被收集成两套摄影集《运动中的动物》(1899年)《运动中的人体》(1901年),成为后人的参考典范。1884年至1885年间艺术家汤玛斯•艾金斯亦加入他的行列,他们所建立的动作分析方式一直沿用与今日的生物学及人体学研究上。 

     早在1882年,发明“实用镜”的艾米尔•雷纳德就开始手绘故事图片,起先是绘制于长条的纸片上,后来改画于赛璐胶片上。他于1892年在巴黎蜡像馆开设“光学剧场”放映“影片”,现场伴有音乐与音效,引起相当大的轰动。虽然在1895年电影发明之后,“光学剧场”号召力每况愈下,但是就直接涂绘胶片这项技法而言,艾米尔•雷纳德可说是动画始祖。虽然他的“影片”如今都已经失传,他的历史地位亦颇受争议,但是他对后来“直接动画”技法的启示,却是不容否定的。 

     1888年,一部连续画片的记录仪器诞生于爱迪生的实验室。原本爱迪生只是想为他新发明的留声机配上画面,但他并不是用投影的方式,而是将图像先在卡片上处理好,然后显现在“妙透镜”上。妙透镜可是说是机器化的“手翻书”,爱迪生以一套手摇杆和机械轴心,使图象或影象得到延伸,产生了丰富的视觉效果。 

     1895年,卢米埃尔兄弟首次公开放映电影,一群人能在同一时间看到一组事先拍好的影象。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的“电影机”,放映了著名的《火车进站》、《海水浴》等片,将电影带入了新的纪元。 

     在这里需要澄清的是,动画与电影的发展,虽然在技法和机械层面上有所交叉,即两者一样经过底片曝光,并且通常是投射在银幕上,但是动画的美学观与电影不同,甚至更为激进。 

     事实上,动画创作同时汲取了纯绘画的精致艺术以及漫画卡通通俗文化的精神。这种包含前卫精神与通俗文化的两极特性,一直都是动画吸引人的地方。 

     20世纪初,补莱克顿到爱迪生的实验室工作,他用粉笔素描雪茄和瓶子,拍了称为“把戏电影”的《奇幻的图画》,内容是画家本人表演速写的题材。1906年是他对动画做出最大贡献的一年,他在黑板上做了《滑稽脸上的幽默相》,被公认是世上第一部动画影片。一开场是画家的才艺表演,接下来让画活动起来,并使用了“剪纸”的手法,将人的身躯和手臂分开处理,以节省逐个重画的时间。后来他又陆续做了几部短片,包括1907年公映的《鬼神出没的旅馆》,不仅使用当时流行的融叠、重复曝光的技巧,更将动画技巧运用到影片,造成了轰动。但他后来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在“维它公司”的经营事业上,没有时间推动动画的发展,因此直到他去世也没有人认识到他作品的重要性。 

     科尔早年曾经师从政治漫画家安德列•基尔,受基尔自由色彩的影响以及与基尔交往的绘画界朋友的启迪,而发展出学院派的,反理性、反中产的“不连贯”美学特质。科尔后来进入法国高蒙片厂工作,在编剧之余,制作出一张手绘的“幻影集”。1912年,科尔受邀前往美国加入“伊克莱尔”公司,展开另一阶段的动画制作。在公司的安排下,他将当时知名的通俗漫画家麦克•马努思的漫画画成动画。在1908年到1921年,科尔共完成250部左右的动画短片。他的动画不重故事和情节,而倾向用视觉语言来开发动画的可能性,如图像和图像之间的“变形”和转场效果。他所秉持的创作理念是使动化成为自由发展的图像 ,并坚持个人创作的路线。此外,他也是利用遮幕摄影结合动画和真人动作的先驱者,因而被奉为当代动画片之父,他于1938年1月20日去世,享年81岁。 

     另一位早期的伟大动画家是温瑟•马凯。马凯不是发明动画的人,但是却是第一个注意到动画的艺术潜能的人。他于1871年9月26日生于美国密西根,早年曾为马戏团、通俗剧团画海报,后来进入报社当记者和画插图。并成为知名的漫画专栏画家。他最著名的《小尼摩游梦土》首刊于1905年,其中对生活的细微观察、幽默的趣味表现、丰富的 想象力和气派的空间调度,树立了作品的特殊风格。他从事动画的缘由实出突然,他的儿子把每个星期天的连载漫画剪下做成手翻书,这个游戏启发了他,而且之前他也看国布莱克顿和科尔的动画短片。1911年,马凯作出了生平第一部动画影片,内容取自“小尼摩”漫画中人物的逗趣动作及其经历的怪事。他亲手一格格着色,动画从此有了颜色,五彩缤纷。此外,马凯更擅长在平面动画中营造三度空间的流畅动作,观众甚至以为他参照了真人演出的影片。1912年1月,马凯又完成了《蚊子的故事》,除了表现角色动作外,还具备了故事的结构。 

     1914年,马凯推出电影史上著名的代表作《恐龙葛蒂》。他把故事、角色和真人表演安排成互动式的情节,一开始恐龙葛蒂随从马凯指示,从洞穴中爬出向观众鞠躬,表演时顽皮地吃掉身边的树,马凯像个驯兽师,鞭子一挥,葛蒂就按照命令表演,结束时银幕上还出现动画的马凯骑上恐龙背,让葛蒂载着慢慢走远。 

     这部动画史上的里程碑式的电影,用墨水和纸张所画的画超过5000张,整体感流畅,时间换算精确,显示了马凯不凡的透视力。 

     马凯对戏剧效果的掌握也有充分的认识。在创造了《恐龙葛蒂》之后,他接着做了电影史上第一部长达20分钟的动画记录片《路斯坦尼雅号之沉没》(1918年7月)。它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战时的悲剧故事创作的,英国路斯坦尼雅号被一艘的国潜水艇撞沉,1198名乘客葬身海底。他 将当时悲剧性的新闻事件,在舞台上逐格呈现,特别是船将沉入海中,几千人坠入海里几小时在波涛中的画面,用动画表现,让观众十分震撼。为了重现当时的情景,他画了将近25000张的素描,这在当时可说是创举。 

     总言之,在发展多重角色的塑造,结合故事结构和通俗趣味,以及暗示三度空间的画面美学风格上,马凯的努力是不可忽视;同时,他也是第一个发展全动画观念的人。而他以一个漫画家专业的素养为动画开辟的路线,也预告了一个美式卡通时代的来临。 

大概也是此时,美国和欧洲动画的发展开始分道扬镳。 

     在美国,由于布莱克顿和温瑟•马凯的成功,动画片厂逐渐兴起。1913年,第一家动画公司在纽约设立。拉奥尔•巴利是加拿大籍法国画家和动画家(1874年1月29日生于蒙特利尔),发明了在画纸上打定位孔的方法,避免了帧幅转换时产生的跳动,从而形成了序列帧在序列帧中,一套背景只画一次。在前后两帧之间为角色的运动留出空间,插入纸张在此空间 中画出中间动作。这样,就可以逐步在纸上画出角色在不同时刻的运动形态。巴利发明的这种方法,解决了从开始就困扰着动画师们的一个问题:如何使处于某一特定环境下的角色运动起来,却不用每次都把角色和背景重新画一遍。1915年,巴利制作了动画《牢骚满腹的追赶者》。约翰•伦道夫•布雷(1879年~1978年10月10日),生于芝加哥。20世纪20年代末,布雷发行了《托马斯猫的初演》,这是第一部彩色动画影片(注:精确地讲,这是第一部使用彩色胶片拍摄的动画影片。因为在电影业发展初期,许多彩色电影是通过手工来上色、吸收和改色的)。正如片名所告诉我们的,这部电影的主角是一只小猫,首次表演追逐老鼠,但却在面对一直大老鼠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危险处境。这部电影很成功,但它所采用的技术(双色双底着色)的成本被认为过于昂贵。这种电影胶片极易受到刮划和磨损,因此无人再重复此类试验,直到十多年后才有人再次尝试制作彩色动画影片。其他影片方面,布雷工作室的主角是戏剧人物《上校希撒•莱尔》。早期有许多卡通是把流行连环漫画搬上银幕,譬如《马特和杰夫》、《疯狂的猫》,原本就是观众喜爱的卡通人物,现在动了起来,宛如真人,更增添了他的魅力。 

     1915年厄尔•赫的发现了塞璐璐胶片,取代了以往的动画纸,画家不用每一格的背景都重画,将人物单独化在塞璐璐上而把衬底背景垫在下面相叠拍摄,建立了动画片的基本拍摄方法。 

     这一年,在巴瑞公司工作的麦克斯•弗雷希尔(1883年~1972年)发明了“转描机”,这个装置允许动作实况连续场景转换为帧帧相连的绘画。他的合作者是他的兄弟乔•弗雷希尔和达夫•弗雷希尔。可将真人电影中的动作,一五一十的转描在塞璐璐片或纸上。他在1916年~1929年创作的《墨水瓶人》和《小丑可可》,就是利用转描机和动画技巧制作出来的。1921年弗雷希尔兄弟建立了自己的工作室,一直到1942年这个工作室在美国和全世界是仅次于迪斯尼的第一个工作室。 

     1919年,加菲猫在派特•萨利文(1887年~1933年2月3日)公司的奥托•麦斯莫(1892年8月16日~1983年)的孕育下,在《猫的闹剧》中首次登台。加菲猫是米奇老鼠出现前美国动画中最重要的角色。受欢迎的程度足可以和后来的迪斯尼公司的卡通人物媲美,特别是在知识分子的观众群中也广为流传。 

     加菲猫的影片包含了很多表现动画特性的视觉趣味,梅斯麦沿袭了马凯创造葛蒂的诀窍,赋予加菲猫独特的个性,并设计了好几款的表情和姿势,使得加菲猫在众多动画角色中脱颖而出,成为美国连续10年最受欢迎的卡通角色,加菲猫玩具、加菲猫唱片、加菲猫贴纸以及琳琅满目的商品,一个以儿童为对象的新市场,一套有创意的电影销售模式,也因此建立起来。 

     这段时间卡通动画可说是人才济济,出现了许多响亮的名字,如麦克斯和戴夫•弗莱雪、保罗•泰利、华尔德•兰兹(1900年4月27日~1994年3月22日),兰兹曾制作了系列剧《小傻瓜》和《幸运兔奥斯华》等。而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创造出来的动画人物,如大力水手波派、乌乌啄木鸟,即使在今日仍然脍炙人口。 

     在二次大战期间,美国的卡通动画不但成为年轻艺术家钟爱的行业,更是最受大众欢迎的娱乐形式。而卡通明星贝蒂布鲁在原画家的精心设计和修饰下,在1932年成为观众心目中的性感象征,声势不亚于好莱坞巨星。 

     这段时间,欧洲动画家的景况和美国大相径庭。除了偶尔零星的活动外,很少能像美国一样发展成动画工业模式。而从美国输入到欧洲的卡通动画片,又使费用较为高昂的本地动画片相形失色。 

     斯坎德纳维亚半岛的动画家维克多•柏格大于1915年曾拍过一部9分钟的动画片《Trolldrycken》,是关于酒精作用的故事。这部影片的评价和票房都不错,但它所引发的热潮,在瑞典也只是维持了几年而已,到了1920年就逐渐冷却了。1926年,华尔泽•罗特曼与洛特•蕾妮洁合作制作了世界最早和欧洲最早的动画故事片之一的《阿克麦德王子历险记》,使用的拍摄技术涉及到一种特殊种类的剪纸动画片(那些剪影是从黑色的纸上剪下来的),也叫“中国皮影戏”,影片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俄国的社会变迁,虽然刺激了真人实物拍摄的电影,进入电影主流的地位,但同样的环境并没有祸及卡通动画。再说俄国的电影工业也是从20年代中期才开始,这时也才出现了一些动画工作者及表现优异的作品。包括亚历山大•巴斯克金、亚历山大•伊凡诺夫、布拉姆帕格姊妹和伊凡诺夫•瓦诺。布拉姆帕格姊妹在1925年完成《中国烽火》后,就保持每年一部创作,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很久。而后的动画家很快就发现它们国家丰富的文化遗产,包括寓言、神话和传统木偶剧,都是非常宝贵的创作素材。 

     20世纪20年代战后的欧洲,各种思潮云涌。电影创作者关心的是如何重塑电影的形式。他们尝试引进新的美学观念更甚于技术的开发。抽象艺术运动的旋风;写实主义电影和印象主义电影分道扬镳;蒙太奇理论的发展;重叠、溶接的运用;以及对于非平衡式构图的去向,这些都对视觉艺术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包括对动画电影的制作。 

     这个运动也受包豪斯设计学院理念的影响,其主旨在改变和统一艺术的规则,包括设计、建筑、戏剧和电影。抽象的前卫动画在此运动下相应而生。这次运动的先锋,包括芬兰的花架舍维吉、瑞典的维京•伊果林及德国的奥斯卡•菲斯辛格、汉斯•瑞希特、华特•鲁特曼等,都是运用动画追求形式的画家。 

     同步声音的发明给欧洲和美国的动画发展带来显著的区别。在美国声音主要用来改进角色的特征和个性。而在欧洲,声音却是用来做实验的原始素材,影片中的音乐、动作的影像和音效之间的关系被探索到极致。如奥斯卡•菲斯辛格以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1931年)为主旋律表现的抽象动态图案,和音乐中的特定元素产生同步对位的效果。 

     当欧洲的动画往前卫的方向发展时,一个完全不同的运动却在美国崛起了。早期动画在性格塑造和技巧方面的实验开花结果,进入了所谓的“美国卡通的黄金时代”。 

     20世纪30年代最显著的特色是从文化和知识的伪装下解放,不故作玄虚,一切的目标都为追求快乐,发展个人在视觉表现上的才能。无疑,这段时间最著名的动画片厂是沃尔特•迪斯尼片厂。迪斯尼片厂崛起成为国际知名的卡通动画中心,同时也意味着它将成为未来许多年轻有潜能的艺术家的摇篮。此时,沃尔特•迪斯尼的名字,以及他所创造的卡通角色,特别是领先的米老鼠,几乎家喻户晓。当然,这都要归功于动画媒介本身。 

     从1920年以来,迪斯尼片厂就开始致力于发展大众化的卡通动画。由于天时地利人和,动画艺术家有充足的时间、足够的空间作绘画训练、题材讨论、大众娱乐电影分析。大量的付出和努力,产生了举世公认的成效和影响。现代动画所使用的每一项技术,大多是那时发明出来或想出来的。 

     迪斯尼作品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在于精密周详的前期作业,特别是故事版的企划。迪斯尼的短篇大约7分钟至10分钟,情节紧密,而且画面细腻,远超过竞争对手的产品。自1928年推出以米老鼠为主角的卡通动画《威廉号汽艇》(也是第一部因画同步的有声卡通片)获得成功后,1932年又推出第一部综艺彩色卡通片《花与树》,这也是第一步获得奥斯卡动画短片奖的影片;1937年的《老磨坊》,则是受不用多层是摄影机营造视觉深度的影片。这一年之作的《白雪公主》,除了是第一部彩色卡通长篇剧情片外,也令迪斯尼的经营方针由短片转至制作长片。接着1940年的《木偶奇遇记》与《幻想曲》则被视为迪斯尼最优秀的长片。当时,迪斯尼影片的标准成为其他片厂衡量卡通影片出品的标准,但是,其他片厂生产的动画人物很少像迪斯尼公司出品的米老鼠、明妮、普拉托、古菲和唐老鸭那样国际扬名。 

     谈到迪斯尼,不能不提他的合作搭档,主要原画师乌伯•伊瓦克斯。迪斯尼本人是个高明得说故事专家和寓言家,伊瓦克斯则是杰出的艺术家、动画家和技术专家。迪斯尼在1928年推出米老鼠,其造型就是出自乌伯•伊瓦克斯之手。米老鼠结合早期卡通人物的特征,圆大的黑色耳朵、细长如软管的四肢,像奥斯华,也像加菲猫。此外,伊瓦克斯曾在1937年发展出多层摄影的技术,而在后来的《幻想曲》中,将此项技术运用到极致。伊瓦克斯在1930年曾经离开迪斯尼,可能是觉得缺少认同感,但10年后,他再度成为迪斯尼片厂重要的合伙人之一。 

     迪斯尼片厂以艺术的号召为最初成立的目标,但随着片厂制度的建立,经过初期的研究和发展阶段,这个曾经是充满挑战的片厂变的定型化,逐渐走向以观众品位为主的趣味写实风格。到了20世纪50年代初期,更因此发生了及其内部艺术家叛离事件,最著名的是约翰•胡布理离开,并成立稍后甚具影响力的“美国联合制片公司”。 

     另一方面,迪斯尼片厂本身也面临了激烈的竞争。新型的卡通市场,使许多卡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好莱坞遂成为动画工业的中心。如1930年成立的凡伯伦制片厂,网罗了一批优秀的年轻动画家,如比尔•利托约翰、约瑟•巴贝拉和杰克•然德,该公司于1937年推出的《汤姆和杰瑞》大获成功。此外,华纳制片公司则在1934年成立动画部,迎合大众需要以生产戏剧卡通为主。在里昂•雪利辛格主导下,由恰克•琼斯、泰克斯•艾佛利、鲍伯•克莱皮特和亚博•雷夫托夫负责艺术创作,推出了《快乐旋律》、《疯狂曲调》、《猪豆子》、《达菲鸭》、《邦尼兔》等系列作品。 

     此时,动画成为了一项专门的职业,直到今天,随着科技的发展,变得越来越有活力。动画家或许貌不出众,甚至害羞内向,可一旦拿起笔来就成了创造之神,随着他们的想象刻画出精彩的角色和场景,而动画艺术的精髓,往往就在于操纵笔下人物的功力。 

     这些动画家中的传奇人物,当首推泰克斯•艾佛利,他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原为华特兰兹写故事和笑话,后来进入华纳公司担任导演和动画指导,创造出波奇猪、达菲鸭和邦尼兔等动画角色。他的动画擅长发挥幽默的荒谬性及营造特殊的视觉效果,他成功地赋予角色夸张的动作,大胆尝试超越其极限。到了50年代中期,他更加随心所欲地延展、塑造角色,使他们的动作超越常规,成功地改变了动画的面貌。特别是他那狂野的笑话,快速的节奏,让观众永远沉浸在紧张状态中。他的主体多半和生存、社会、地位、性有关,很快就得到了观众的认同和青睐。 

     美国的卡通动画获得世界声誉后,欧洲的动画家无法也不愿去复制他们的风格。他们极少批判人类的失败、社会状况,或是心理的纠葛,有关世界大势留给政治家和作家去处理。这些电影只要跟着大众流行走,形势和内容无需太复杂,电影中的道德观很单纯,善良必战胜邪恶。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的卡通片厂也把这套价值标准推广到世界各地。 

     许多才华洋溢的卡通画家界突入战争宣传影片,如鲍伯•克雷皮特、泰克斯•艾佛利和年轻的弗列兹•弗列朗。而迪斯尼片厂经过人员的裁减,倾全力为政府制作宣传片和海军的简介片,在有限的经费条件下,要完成简短兼具战争讯息、意识形态的影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之下,迪斯尼片厂还是推出了长片卡通动画《空军的胜利》,成功地宣传了美国的道德意识。 

     二次大战摧毁了动画卡通的商业发行和制作渠道,但是世界市场的分列确有另外一番意义,既不同的国家地区开始有机会发展自己的动画形式。 

     战争创造了大量的国家宣传的市场需求,特别是美国、加拿大和英国、苏联、日本。许多国家成立了动画制作中心,这个情况一直维持到20世纪50年代。战争结束,动画成为世界性的表现媒介。 

     在欧洲,动画在英国迈开大步。1930年成立的大众邮局培养出一群年轻优秀的动画家。新动画公司“哈拉斯和巴契啦”被“情报局”征召,拍摄了一系列支援战争的卡通短片,如为制造枪支节省金属铁片的《仓库游行》(1941年),种植蔬菜的《为胜利而耕作》(1941年),和检举间谍的《阿布的收获》(1943年)等。他们在战时拍摄了70多部卡通短片,并在全国的戏院放映。战争结束时,为了对群众说明社会结构的变迁和改革,仍然的通过动画媒介来进行宣传,这些影片是根据大众常识设计的,采取的是成人的观点,以理性的辩论代替感性的幽默来去的认同和了解。后来这种形式被电影工业广为采用,因此动画的内涵和诉求也得以扩展并达到新的目标。动画媒介进而被运用在公众关系、企业广告和教育方面,而不仅限于趣味、动感十足的故事了。在西欧的其他国家,后来也发展出另一种新样式的动画设计风格。 
1941年,迪斯尼的卡通工业受到很大的打击。隶属于迪斯尼的动画家想组织工会,反抗迪斯尼的长期剥削,而迪斯尼强力压制。因此双方长期激烈论战,导致两败俱伤,结果包括约翰•胡布利在内的一批动画人离开了迪斯尼,于1943年成立“美国联合制片公司”(简称UPA),他们的理想是改革动画既定的风貌。UPA以极少的资金创业,大部分的艺术家只拿极少的报酬或甚至不拿报酬替他工作。UPA最初采用合伙制,由原隶属迪斯尼的詹却利•史奈子、大卫•希伯曼和史蒂夫•鲍沙斯特组成。他们合作的第一部影片《连战热潮》,是为弗兰克林•罗斯福拍的竞选影片,由美国工会出钱,恰克•琼斯导演。 

     迪斯尼的作品比较注重三度空间表现和写实路线,而UPA则偏爱平实、风格化的、当下流行的线条设计,以对社会政治的批判代替迪斯尼片好的浪漫童话故事,《兄弟情》和《悬吊者》就是最好的例子。由于资金来源很少,他们无法负担迪斯尼的华丽成本,只能以“有限动画”的方式创作,用较少的张数来画,并加强关键动作,以强烈的故事性和有力的声部设计来带动剧情的发展。 

     UPA改变了以往人们对动画的看法。在不断获奖之后,很快地UPA有了自己的代言人物。如《马古先生》(1949年)和《波音波音》(1951年)。约翰•胡布理明快干净的画风抓住了人心,其画风也影响到了迪斯尼的作品。20世纪50年代,好莱坞卡通短片逐渐走向衰落,因为卡通制作费的高昂,很少短篇能靠戏院放映回收成本。大量片厂虽然因时制宜推出“买花片”,即卖一部强片给戏院时,同时要求对方买些另一部剧情片和一部卡通片或新闻片,暂时保住了卡通短片的出路,但后来此种推销手法被高等法院禁止。大公司的动画部门因此纷纷解散。 

     此时,另一个新型的媒体----电视,缓解了卡通制作的困境。各大片厂把球卡通的播映权卖给电视台,积累了不少财源,30多年来这些不断重播的卡通收视率相当可观,也促使电视卡通成为新的制片形态。 

     但因为电视有时间压力,制作上常是供不应求,因此必须采取有限动画的方式制作,而剧本要能灵活应变。开始让电视卡通步上轨道的是威廉•汉纳河约瑟夫•巴贝拉,他俩曾以《汤姆和杰瑞》得到奥斯卡短片奖。1957年,他俩成立的新公司推出《罗夫和瑞弟》,是关于一只狗和猫的冒险故事,作法比UPA的有限动画更有限,但是其彩色和伶俐的画风,却非常受观众欢迎。接着瑜伽熊、莫等原始人等陆续跟进,电视卡通成了新的娱乐工具。 

     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动画的黑暗时期,因为动画的表现形式已被定型为“周末早晨电视秀”和“儿童欣赏的节目”。随着制作成本的提高,数量越来越少,质量越来越差,电视台逐渐以影片填补空档----这种趋势一直延续到今天。 

     二次大战后,日本动画正是如火如荼地展开了,从手冢治虫的漫画发展出来的日本风格的卡通动画,到宫崎骏的崛起;从个人独立制作路线的确立,到动画工业的建立,日本动画不仅在本国市场受欢迎,而且在全世界都形成了一股旋风。 

     在好莱坞片厂的卡通走向式微之际,美国和欧洲的独立制片、广告动画家、小型的片厂却逐渐兴起,并发展出特别的美学风格,特别是南斯拉夫的萨格勒布片厂和加拿大的国家电影局。 

     在二次大战之后,东欧有许多动画片厂成立,动画家拥有较自由的表现空间,常被提到的是南斯拉夫的萨格勒布学派。 

     萨格勒布片厂20世纪50年代中期成立,有一群受到UPA影片鼓舞的艺术家和动画家组成。他们全力试验有限动画,发展有趣的故事和别具一格的线条。如1961年在奥斯卡评奖中脱颖而出的动画短片,就是以康丁斯基的线条为原型,自由挥洒。萨格勒布学派动画的特点是迷人和震撼,在20世纪60年代对世界动画的发展和艺术化发挥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加拿大国家电影局的动画部门在1942年成立,在具有创意的动画家诺曼•麦克拉伦德主持下展开。虽然NFBC成立的宗旨是:“向加拿大及其他地区说明加拿大人。”但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期,电影局已成为跨国性自由创作动画的前锋。他招揽了世界各地的知名动画家,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取代了萨格勒布,成为向往个人创意的动画者的家,其地位至今依旧。 

     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加拿大国家电影局制作的动画成绩骄人,获得了7次奥斯卡奖,包括1977年的《沙堡》、1978年的《奇异的旅程》、1979年的《每个小孩》。 

     20世纪60年代末期,美国的冬花再度崛起。在怀旧的气氛下,人们重新审视30年代、40年代黄金时期的动画,发现那个时代全动画的美和美丽的确是后来以“有限动画”方式制作的电视卡通所不能比的。而使得老片新生,则要归功于这两部影片:1967年的《黄色潜水艇》和1972年的《怪猫菲力兹》。前者为加拿大动画片家乔治•当宁执导,用了当时所有的动画技巧,集结了当时正红的设计师,美籍的彼得•马克斯、德藉的汉斯•艾杜曼受邀共同参与。影片的大胆色彩风格的披头士的音乐,已构成先声夺人的气势。 

综观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优良大发展:一是“作者”的兴起,二是国际化。 

     “作者”是动画媒体的重要人物,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有才气的动画家。大家公认波洛齐克(《从前》、《泰迪先生》、《DOM》)和尚•连尼卡(《亚当二世》、《A》)是灯塔级的两大人物,他们创立了所谓的“荒谬动画”的类型。 

     国际化最明显的是艺术家资源移民到国外,如原居住在布拉格的Gene Deitch、尚•连尼卡和瓦勒林•波洛齐克,移至西欧获法国工作。另外,跨国联合动画公司如雨后春笋越冒越多,而人工成本高的国家(如美国)的公司又和较便宜的国外公司订约的趋势。 

     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的另一项惊人的现象是长片增加了,每一个国家似乎都像推出长片,最有名的是手冢治虫任总指挥,山本瑛夫监督的《一千零一夜》、《埃及艳后》,还有没X级动画片《怪猫菲力兹》。 

     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动画界面临人才青黄不接的危机,他们开始在各地的制片厂开设人才培训班,并在大专院校开设动画课程,让年轻人有机会创作动画影片。 

     除了经常性的电视,周末早上的卡通节目外,在这转折的时刻,动画也朝科幻片的特技迈进,如《2001年太空漫游》、《星球大战》和《帝国大反击》等。科幻电影中对未来世界的刻画,更促成了剧情片、广告片、电讯网络中电脑动画的开发与运用。 

     由于真人演出的电影制作费越来越高,动画在制作成本上也渐显优势,特别是电视广告以及特别节目。因此,世界各地新建的制片厂,从广告片到剧情片的制作均结合电脑和传统动画设备,使影片更趋精彩.
标签:动画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