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十年来,中国人几乎都不重视自己的标准照,影楼和照相馆似乎已没有好的人像标准照的概念,支上几盏灯光,咔嚓一下拍清楚人脸就算好了,太多人抱怨自己的标准照拍很差劲。
一些人像摄影师模仿那些老照片拍摄,看似简单,却怎么也照不出人家的样子,尤其是人像标准照,更是难拍出人的立体感。据说那些照片是运用“三庭五眼”的方法拍摄的,它是几十年前中国人像摄影的重要技术方法,也是照相馆老摄影师们拍摄的绝技。这种技术指导下拍出的照片非常细腻,影调更加丰富,立体感更强,和西方影室人像用光方法对比,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然而,这种人像摄影的方法基本失传,没有人使用,甚至绝大多数人像摄影师连听都没有听说过。
那么,“三庭五眼”究竟是什么呢?它与现代摄影师普遍采用的伦勃朗光等西方人像用光理论相比有什么鲜明特色呢?我们且听听熊正寅先生的介绍。
三庭五眼
在长期的拍摄实践中,老一辈中国摄影师认真向西方学习,并借鉴美术、绘画等其他艺术形式的理论,把“三庭五眼”理论有机地应用在人像摄影上,逐渐形成了一套中国特色的人像摄影模式。
何谓“三庭五眼”呢?传统人像摄影把人的脸部从上到下分成上中下三部分,叫“三庭”;从左到右分成五部分,叫“五眼”。即从发际线到眉线是上庭;从眉线到鼻底线是中庭;从鼻底线到颈底线是下庭。而脸的宽度大概是五个眼睛的宽度,所以就称为“三庭五眼”。它把人的面部分成15个部分,形成纵横交叉的坐标值,从而可以非常详细地分析人的特征,可以更好地用光和影塑造人物形象。人的脸部是立体的,摄影师需要凭经验把立体的人物转换成平面的艺术影像,哪个部分高,哪个部分低,反映了每个人的不同特征,摄影师就是要用光和影把这些部分表现完美。如特征较好的部分用光来突出它;特征不太好的部分用影来掩藏。
三庭五眼看人像
应用“三庭五眼”,可以更细致地分析出作品的好坏,通过下面这张照片,我们分析一下作品的得失:
今年七十七岁的熊正寅老先生精神矍铄,他从事摄影教育和摄影培训近四十年,是中国人像摄影界的元老级专家。他参加了中国摄影师的《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制订工作。培训考核的摄影师达到近万人。五十多年前,熊正寅老先生曾参加周恩来、朱德、刘少奇、贺龙、彭德怀等人的拍摄工作。他根据老一辈摄影师人像摄影的经验,根据自己一生摄影的技术心得,把“三庭五眼”理论有机地融入人像摄影中,从而把中国特色的人像摄影技术上升到一个理性化的高度。同时,“三庭五眼”理论承继中国传统相面学中分析人物面部特征的合理成分,结合摄影光和影的运用技巧,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人像摄影理论,它是中国传统的人像拍摄技术的精髓。
人脸是个“球”
总体来讲人的面部像一个球体,不同部位又是由不同坡度的小球体组成,“三庭五眼”把人脸分成15部分,15部分的小球体拼凑起来就是一个整的大球体。球体的起伏,球体之间的过渡都可由摄影师所营造的光和影来控制。老摄影师都讲究要把脸拍圆了,也就是说要把球体的感觉拍出来,要把人物头像拍出立体感。
体现“三感”
表现头像要体现出“三感”,即立体感、质感和空间感。人的面部是高低起伏、凹凸不平的。拍摄时,要体现出三维立体的效果,才能把人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人的皮肤是有生命力的,有弹性感,这就是质感。被摄人物在他所处的空间中是实实在在的,立体的,虽然照片是平面的,但是摄影师要表现出立体感觉,要把人物的轮廓线,要把人物和背景的空间关系都要体现出来。
真实的美化
以前,人像摄影通常都是在照相馆里拍的。一些老摄影师非常重视摄影技术,绝不能只是照谁像谁就行了,还要加上美。拍得不真,客户不干;拍得不美,客户慢慢就不上门了。拍摄难就难在“美”字上,因为不可能每个人面部长得都那么美观匀称,肯定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就要看摄影师的技术水平了!如何扬长避短,把人物美的方面发扬光大,把不美的局部隐藏和掩盖,这就要靠摄影师恰当地应用拍摄角度,合理地使用光和影来弥补和纠正了。
例如,有的人左眼大右眼小,只有从人的右侧拍摄,才能利用镜头近大远小的原理,将两个眼睛拍得“一样大”。
观察的学问
照相馆的老摄影师眼光非常厉害,善于观察拍摄对象的个性和特征。顾客一进门,摄影师就留意观察,整个面部被分为“三庭五眼”,摄影师在观察时就可以从总体和局部两方面进行把握,得到准确的判断。了解15个局部中哪一块正常,哪一块不正常,了解脸色是否健康?脸型是否对称?眼睛是否一样大?就能有针对性地在拍摄时用光和影进行调节。